本文为 《学会提问–批判性思考指南》的读书笔记
为什么我们需要批判性思考? (Ch 1)
每一种传递给我们的信息,都有其自身的目的,也就是希望我们相信它说的内容,并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行为。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,通常有两种不同的策略:海绵式和淘金式。
-
海绵式的策略:不加选择的接受所收到的所有信息。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说了什么。通常比较被动,也比较省脑力。
-
淘金式的策略:主动的,积极,永远充满着好奇心。通过对论述的分析,确认作者的合理性,最终得到自己的结论。各种复杂的问题很难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,而积极的思考者则不断追寻一个更好的结论。
淘金式的策略分为三步:
第一:明确论证的结构和内容 (Ch 2 ~ Ch 6)
首先要找到论题和结论,也就是作者想要讨论什么问题,关于这个问题作者的看法是怎样的。论题一般可以分为描述性问题和说明性问题,即世界是怎么样的,以及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。
通常,可以在文章的关键部位找到论题,例如标题、开头和结尾等。同时也综合考虑文章整体和作者的背景等信息。
结论必须要有理由支撑。因此,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找到论证中的理由。理由有着很多不同的类型,在后面的章节会进行进一步的分析。在这里,我们只需要通过关键字(“因为”,“所以”,“因此”等)来寻找理由。同时也要不断思考,为什么我要支持这个结论,来更好的发现理由。
找到结论和理由只是一个开始。进一步的,我们面临两个问题,即“哪些词句有歧义?”和“作者使用了哪些假设?”
一个词语越抽象,就越可包涵多种的含义。也许站在相反的立场,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对一个词语进行定义。通常,我们只需要考虑关键的词语,也就是影响我们是否接受结论的词语。需要避免的是一开始便与作者“心灵相通“。正确的做法是综合考虑上下文,以及各个意思可能的影响来确定。可以通过同义词、事例和下定义来帮助寻找词句的含义。
所有的论证中,都存在一些作者认同的思想,但是没有清晰的陈述,我们称之为假设。这些隐藏可能是作者无意中制造的,也可能是有进行的欺骗。
与前面类似,假设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:价值观假设(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)和描述性假设(世界是什么样的)。
人的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。同一价值观对不同人,或者同一人的不同情景,重要性是不同的。而在支持一个价值观的时候,其它的重要性就下降了。在对一个事情进行判断的时候,往往是多个价值观共同在作用。所以,不要在找到浅层的价值观假设的时候就停下来。
寻找假设的另一个方法是思考原因与结论之间的差距。即使作者的原因都是对的,有时也不能直接推出结论,还需要其他信息的补充。或者也可以反过来问,从这些原因还能推出什么结论?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这一个?站在反对者的角度来看问题能更好的把它看清楚。
##第二:对论证进行分析 (Ch7 ~ Ch12)
在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工作以后,我们对一个论证已经有了清晰且完整的认识。而接下来,就需要分析,这个论证到底有多少的可信度。
首先要检验的就是论证的推理逻辑。常见的错误有:
- 人身攻击
- 滑坡谬误
- 妄求完美
- 移花接木
- 诉诸公众
- 诉诸权威
- 稻草人
- 虚假两难
- 一厢情愿
- 错误命名
- 晕轮效应
- 偷梁换柱
- 以假定为依据
当然这是一个不完全的列表,我们也不需要将它一个个背下来。但是对各种逻辑上的错误越熟悉,就能越容易的看出他们来。但是更重要的是,牢记结论和理由,并且思考理由是否能推倒出结论来。要分外注意那些引起人强烈感情的词语。
当你发现一个推理需要补充很多假设才能成立的时候,也许你已经发现了一个错误的推理。
接下来要检验的是证据的可信性。即便是成立的逻辑,如果基于虚假或者错误的证据也不能得到有效的结论。
常见的证据有以下几种:
- 直觉:通常需要谨慎使用。经验丰富者的直觉是需要认真考虑的,但也要寻找是否有其他证据来支持直接
- 个人经验:仅仅少量的经历不能得出关于整体的结论
- 他人证词:类似于个人经验,通常没有很高的价值,除非你对证人有很深的了解,包括技术水平、兴趣、价值观等等方面。
- 权威意见:专家也会出错,收到各种影响和限制,以及自身的偏见。此外,专家不是在每个方面都是专家,特别是一些细分的领域。要尊重专家的看法,但不能盲从。
- 个人观察:通常是有价值的,但通常也存在偏见,受限于观察者的自身的局限性
- 案例:生动形象,能引起人的注意。记得要问”这个案例是否典型?“
- 科学研究:具有基于数据,特征控制和语言精确的特点。但是研究的质量有不同,研究的结果常常是有矛盾的。同时研究结果只能支持结论,不能证明结论,因为可能存在其他解释。通常,通过同行审议的结果又更高的可信度
- 类比:容易激发人的灵感,同时也容易蒙骗我们。需要比较两个东西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,来确认类比是是否是合理的。
此外,还要分析干扰性原因,也就是看似合理,与作者解释不同,但是能说明结果的解释。当你已经确定证据是真是的时候,就要看看证据是不是有其他解释。大多数表述者只提供自己喜欢的解释,本质上只是一种假说。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。总的来说,寻找干扰性原因是一个创造性过程。
当我们看到X和Y相关时,实际上可能有四种情形:X引起Y,Y引起X,第三个因素Z引起X和Y以及X和Y互为因果。因此,我们往往不能直接确认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。
还有一个需要小心的地方是统计数字的处理。
即便是真实的统计数字,也能在各方面产生误导。因此,首先要考虑数据是如何获得的。因为调查的时候可能存在各样的问题。此外如果是二手的数据,也要考虑在传播中的失真。
平均数是常见的欺骗统计量。平均数有算术平均,中位数,众数等不同的计算方法,每一种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。更合理的是去考虑数据集的完整分布,如最大最小值方差统计量来综合考虑。
即使正确的统计,也可能是与结论不相关的。要考虑哪些数据有助于作者的结论?然后与作者提供的相比较。也可以问从作者的数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?
数据还可以借助遗漏信息撒谎。要提醒自己,我们还需要哪些进一步的信息?百分比和数值哪一个更能反应问题?与xx数据相比会怎么样呢?
最后,寻找那些被遗漏的信息,即决定你是否被作者影响,但是又没有明确说出来的信息。由于各种限制的因素,完美的推理是不存在的。
下面列举的了常见的遗漏信息
- 反对意见: 反对者会提出什么理由,是否有相反的事例,研究?
- 缺失定义:如果用不同的方法定义关键词会怎样
- 却是价值观:还有什么价值观来解释这个问题?用不同的价值观会怎么样
- 事实的根源
- 搜集事实的详细程序
- 不完整的数据
- 是否全面考虑的积极与消极,短期与长期,人们的赞同与反对
- 引证与证明
- 作者的利益相关
- 被忽视的消极作用:谁的利益会受到损害?
尽管存在无法弥补的信息缺失,还是要尽力得出结论
第三:得出结论 (Ch 13)
问题往往是复杂 的,几乎没有一个重要问题可以简单的用是或者否回答。我们需要放弃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想法。大多数理由可以构成很多个结论。我们需要接受有限的结论。也就是问,在什么样的情况下,结论是正确的。
除了回答是否,还可以回答也许。我们必须承认承认证据的缺失。在这种情况下,合理的结论是:如果 XX 成立, 结论为是,如果 OO 成立,结论为否。
永远不要放弃寻找对结论的其他解释。也许论题是”我们应该做X吗?“,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“我们应该对Y做什么?”。
最重要的,认识到结论的多样性,体会选择范围扩大带来的美好。